屠鹏飞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岐黄学者
电话 & 传真: 010-82802750 联系邮箱: pengfeitu@bjmu.edu.cn
研究领域:
1. 中药药效物质与创新药物发现
2. 中药化学生物学研究
3. 中药资源与质量控制研究
个人简介:
1963年4月出生于浙江台州。1990年7月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12月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北京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二届国家药典委员会执委、中药材和饮片第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沙地中药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肉苁蓉保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岐黄学者。
主要从事中药药效物质与创新药物发现、中药化学生物学、中药资源与质量控制等研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项目70余项。成功创制有效部位新药2项,获得新药证书4个,临床批件8个。以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PNA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70余篇,著作19部;授权专利117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等部级一等奖5项。并获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奖”、“最美生态公益人物”,2017年度“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第十六届中国药学发展奖创新药物特别贡献奖,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
个人履历:
1981.09-1985.07:中国药科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5.09-1990.07:中国药科大学,获博士学位
1988.10-1989.05: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1990.09-1992.12:北京大学药学院,博士后
1993.01-1993.07:北京大学药学院,讲师
1993.08-1997.07:北京大学药学院,副教授
1997.08-1999.07: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
1999.08-今: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02-2010.04:日本九州大学药学部,访问教授
2011.01-2018.12: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主任
2002.02-今: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
科技成果奖:
1. 2020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 2017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 2016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一等奖
4.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5. 2008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6. 2007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7. 2004年度国家教育部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个人荣誉:
1. 2024年,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团队负责人
2. 2023年,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负责人
2. 2022年,中药材产业突出贡献人物
3. 2022年,第十六届中国药学发展奖创新药物特别贡献奖
4. 2021年,中国药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
5. 2017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6. 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7. 2016年,最美生态公益人物
8. 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主要科研成果:
1. 濒危寄生中药肉苁蓉的系统研究与产业化推广
肉苁蓉为名贵中药材,具有补肾阳、滋肾阴、润肠通便的功效,被誉为“沙漠人参”。肉苁蓉属植物为寄生植物,其寄主为沙漠固沙植物梭梭、柽柳属植物等。由于长期乱采滥挖,其野生资源濒临枯竭,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和我国保护物种。
屠鹏飞及其团队潜心西北沙区30多年,开展肉苁蓉属植物资源及其生物学研究,发现管花肉苁蓉优势资源,通过系统比较研究及建立质量标准,将其收入《中国药典》,实现管花肉苁蓉“从草到药”的转变。深入阐明肉苁蓉寄生机制,突破寄生植物人工种植的系列关键技术,创建荒漠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及其寄主植物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在内蒙古西部、甘肃和新疆等省区沙漠推广种植肉苁蓉寄主梭梭、柽柳1200万亩,接种肉苁蓉300万亩,年产药材2万余吨。
深入阐明肉苁蓉补肾、益精、润肠通便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解析主要药效成分松果菊苷全生物合成途径,实现苯乙醇苷类成分从头生物合成;发现肉苁蓉具有提高学习记忆能力、抗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保肝、提高免疫功能、抗衰老等新的药效作用和临床价值。鉴定肉苁蓉中500多个化学成分,全面表征其化学成分组,构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修订《中国药典》和起草《美国药典》标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成功创制治疗血管性痴呆新药“苁蓉总苷及其胶囊”,2005年批准上市;治疗血管性痴呆新药“松果菊苷及其片剂”和治疗便秘新药“肉苁蓉总糖醇及苁蓉润通口服液”分别完成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以肉苁蓉为主要原料研发50余个健康产品,打造全产业链。
项目的实施,彻底解决药材资源,保护野生资源;治理大片沙漠,为国家节省治沙资金400多亿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20万沙区人民致富。创造了可持续治理沙漠和沙区振兴新模式,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沙区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民族和谐做出了突出贡献。
2. 中药药效物质与创新药物发现
针对中药药效物质的复杂性,利用液质联用和多维色谱等技术创建系列中药复杂成分高效分析与靶向分离技术体系,利用类器官芯片技术创建15种中药活性成分高效评价生物学模型,构建了国际一流的中药药效物质高效发现技术体系。阐明黄芪、沉香、龙血竭、保元汤等100多种中药及经典名方药效物质,分离鉴定9000多个化合物,发现2000多个新结构和700多个活性成分;揭示沉香苯乙基色酮等6类重要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和关键酶。发现龙血竭酚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脑缺血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创制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新药“龙血竭酚类和龙血通络胶囊”,2013年上市,并进入医保;发现苦丁茶冬青皂苷显著改善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揭示其独特调脂机制,创制治疗高脂血症新药“苦丁茶皂苷提取物和苦丁茶皂苷片”,已批准临床试验。
利用化学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创建系列靶点高效发现技术,揭示20多个中药药效成分直接作用靶点与分子机制,为新药发现提供一批潜在新靶点。发现苏木抗脑缺血药效成分为苏木酮A、原苏木素A和B、巴西苏木素等,揭示其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构建多成分多靶点真实调控网络;发现苏木酮A抗神经炎症直接靶点为肌苷5′-磷酸脱氢酶2,论文在PNAS发表后,入选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发现蟾酥抗肿瘤成分蟾毒灵通过分子胶新机制诱导E2F2蛋白降解,诠释其解毒消肿生物学本质,入选2022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创建光交联全成分微球芯片,实现中药整体成分靶点群鉴定。在大量研究基础上,创建中药化学生物学,提出以中药功效成分为探针探究中医药理论科学本质的学术思想,2023年入选国家中医药局高水平重点学科建设。
该项研究不仅深入阐明了一批常用中药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推动中药研究进入国际前沿,而且为临床提供多个安全有效的原创药物,为中医药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 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与标准体系建立
针对中药物质基础复杂、质量难以有效控制的难题,屠鹏飞及其团队率先开展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提出“指纹图谱+多成分定量”整体质控模式;利用多维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创建中药全成分定性定量分析技术;利用在线能量分辨质谱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突破化学异构体质谱准确鉴定瓶颈。建立75种中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35种标准收入药典或药品标准,首次将药材特征图谱、糖谱和以对照提取物为对照的药材含量测定收入药典。提出“全成分分析→药效成分解析→质控成分确定→整体质控标准建立”的中成药整体质控标准研究模式,创建一板全/多药味薄层鉴别、全药味指纹图谱等整体质控新方案,为中成药整体质控标准制定提出“中国方案”,全面提升感冒灵等31个中成药质量。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科技引领标准发展,标准促进产业提升”目标。屠鹏飞担任第八至第十二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执委、中药材和饮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中药标准的持续提升和主导国际标准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代表性论文:
1. Wen-Qian Huang#, Ya-Ru Yan#, Wei-Sheng Tian#, Xiao-Xue Cui#, Ying-Xia Wang, Yue-Lin Song, Ting Mo, Xi-Ping Xu, Sai-Jing Zhao, Yu-Yu Liu, Xiao-Hui Wang, Juan Wang, Yong Jiang, Jun Li*, She-Po Shi*, Xiao Liu*, Peng-Fei Tu*. Complete pathway elucidation of echinacoside in Cistanche tubulosa and de novo biosynthesis of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243-9(IF=14.7)
2. Yan-Hang Wang, Xin Chen, Yi-Zhen Bai, Peng Gao, Zhuo Yang, Qiang Guo, Ying-Yuan Lu, Jiao Zheng, Dan Liu, Jun Yang*, Peng-Fei Tu*, Ke-Wu Zeng*. Palmitoylation of PKCδ by ZDHHC5 in hypothalamic microglia presents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fatty liver disease. Theranostics, 2024, 14 (3): 988-1009. (IF=12.4)
3. Xiao-Hui Wang, Bo-Wen Gao, Yu Nakashima, Takahiro Mori, Zhong-Xiu Zhang,Takeshi Kodama, Yuan-E Lee, Ze-Kun Zhang, Chin-Piow Wong, Qian-Qian Liu, Bo-Wen Qi, Juan Wang,Jun Li, Xiao Liu, Ikuro Abe, Hiroyuki Morita, Peng-Fei Tu*, She-Po Shi*. Identification of a diarylpentanoid-producing polyketide synthase revealing an unusual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2-(2-phenylethyl)chromones in agarwood. Na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 (1): 348. (IF=17.694).
4. Xiao-Wen Zhang, Na Feng, Yan-Chen Liu, Qiang Guo, Jing-Kang Wang, Yi-Zhen Bai, Xiao-Ming Ye, ZhuoYang, Heng Yang, Yang Liu, Mi-Mi Yang, Yan-HangWang, Xiao-Meng Shi, Dan Liu, Peng-Fei Tu*, Ke-Wu Zeng*. Neuroinflammation inhibition by small-molecule targeting USP7 noncatalytic domain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therapy. Science Advances, 2022, 8(32): eabo0789. (IF=14.957)
5. Lu Yao, Mei-Mei Zhao, Qian-Wei Luo, Yi-Chi Zhang, Ting-Ting Liu, Zhuo Yang, Min Liao, Pengfei Tu*, Ke-Wu Zeng*. Carbon Quantum Dots-Based Nanozyme from Coffee Induces Cancer Cell Ferroptosis to Activate Antitumor Immunity, ACS Nano, 2022,16(6):9228-9239. (IF=18.027).
6. Yang Liu, Qiang Guo, Heng Yang, Xiao-Wen Zhang, Na Feng, Jing-Kang Wang, Ting-Ting Liu, Ke-Wu Zeng*, and Peng-Fei Tu*.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IGF2BP1 as a Novel Strategy for the Activation of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ACS Central Science, 2022, 8:1102-1115. (IF=18.728).
7. Ting-Ting Liu, Heng Yang, Fang-Fang Zhuo, Zhuo Yang, Mei-Mei Zhao, Qiang Guo, Yang Liu, Dan Liu, Ke-Wu Zeng*, Peng-Fei Tu*. Atypical E3 ligase ZFP91 promotes small-molecule-induced E2F2 transcription factor degradation for cancer therapy. EbioMedicine, 2022, 86: 104353. (IF=11.205).
8. Ke-Wu Zeng, Jing-Kang Wang,Li-Chao Wang, Qiang Guo, Ting-Ting Liu, Fu-Jiang Wang,Na Feng, Xiao-Wen Zhang, Li-Xi Liao, Mei-Mei Zhao, Dan Liu,Yong Jiang, Pengfei Tu*. Small molecule induces mitochondrial fusion for neuroprotection via targeting CK2 without affecting its conventional kinase activity.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2021, 6 (1): 71. (IF=18.187)
9. Xiao-Ni Ai, Yang Wu, Wen-Bo Lu, Xin-Ran Zhang, Lin Zhao, Peng-Fei Tu*, Ke-Wei Wang*, Yong Jiang*. A precise microfluidic assay in single-cell profile for screening of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modulators. Advanced Science, 2020, 7: 2000111. (IF=15.804)
10. Li-Xi Liao#, Xiao-Min Song#, Li-Chao Wang#, Hai-Ning Lv, Jin-Feng Chen, Dan Liu, Ge Fu, Ming-Bo Zhao, Yong Jiang, Ke-Wu Zeng*, Peng-Fei Tu*. Highly selective inhibition of IMPDH2 provides the basis of antineuroinflammation therapy. PNAS, 2017, 114: E5986-E5994. (IF=1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