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药学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生药学科始建于1941年,1951~1995年主要由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院士领导,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生药学学科,全国首批设立的生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211工程”建设学科。从1989年开始重点学科建设以来,生药学学科利用北京大学在医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形成了整体综合优势。近十年来,在赵玉英、蔡少青、屠鹏飞、果德安、杨秀伟、林文翰、梁鸿、付宏征、车庆明等教授的带领下,目前本学科已形成“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与新药研究”、“中药品种鉴定与质量评价研究”、 “中药复杂体系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中药代谢与生物转化研究”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具有梯队合理、力量雄厚的学术团队。现有在职教师25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博导6人,先后有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人获得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基金,并获得教育部985创新团队基金。在校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130余人,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团队,取得了较突出的科研成绩。同时,生药学科已形成了良好的科研环境,配置了完善的仪器设施。拥有1台500MHz核磁共振仪、2台液质联用仪、30余台制备/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高速逆流色谱仪、照相显微镜、DNA扩增仪等仪器设备。药学院拥有核磁共振仪、质谱仪、红外、紫外、荧光光谱仪和LC-MS联用仪等可供使用。目前本学科的整体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最近十年本学科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同时积极服务于社会,开展了多个企业合作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载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授权专利20余项。研发新药7项,获得新药证书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6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近500名。为我国中医药科技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生药学科负责人为屠鹏飞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天然药物学系主任,同时担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委员。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七五”至“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0余项。已研制一类新药1项,五类新药1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
今后,本学科将针对创新药物的发现、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等本领域的重大问题,重点开展基于中药、天然药物的创新药物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创新药物研发;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与体系建立;中药复杂体系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中药代谢和生物转化研究。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中药分析学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分析学重点学科成立于2009年10月。
本学科以中药及天然药物(包括中药的药材、饮片、中成药、汤剂和民族药物及天然产物)为对象,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包括各种先进分析技术,研究这些药物的鉴定和质量评价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目的在于建立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保证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可控性。
本学科科研环境优越,仪器设备完善。拥有Shimadzu LCMS-IT-TOF液质联用仪1台、Finnigan LCQ Advantage ion trap液质联用仪1台、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1台、分析型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配有DAD、ELSD、荧光等检测器)10余台、Shimadzu GCMS-2010Ultra气质联用仪1台等。
本重点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人员设置如下:
学科带头人:蔡少青教授
研究方向一、中药成分分析及指纹谱测定研究
研究方向负责人:蔡少青教授
学科骨干:尚明英副教授、刘广学讲师
研究方向二、生物样品中中药成分的分析研究
研究方向负责人:王璇教授
学科骨干:陈世忠副教授、杨东辉副教授、徐风讲师
研究方向三、中药化学成分的微量快速分析
研究方向负责人:叶敏副教授
学科骨干:王弘副教授
天然药物学系今后将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将利用各种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在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质量控制、新药研究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